一兜糖 > 文章 > 一碗饭(家庭日记vlog52:松鼠)

一碗饭(家庭日记vlog52:松鼠)

推荐人:萌石头生活博物馆 最后更新于 2020-03-11



(家庭日记vlog52:松鼠)


关于“一碗饭”

 

想写“一碗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不是一篇文章的题目,而是一系列文章的题目。年前的一天,我跟雨先生说,想开始写一些很小很细微的东西,与我喜爱的器物有关,与我们仨的生活有关,与每一个人有关。

 

于是,我想到了“一碗饭”。

 

两年前,我们仨在上海的街巷闲逛,看到一家店,名叫“碗店”。入内一看,是一家售卖手作器物的店铺。碗,确实是有的,但卖得更多更好的却是花器、茶具。这与我在景德镇的作家工房和陶艺市集看到的景象别无二致。在使用者和制作者的相互作用下,花器和茶具被定义为生活美学器物,而碗碟则是生活日用品。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插花、喝茶、品香才是高雅乐事,吃吃喝喝实在是太日常太庸俗了。在我看来,所谓仪式感,其实跟做什么事情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它只跟做这件事的这个人当下的心态有关。你只要用心对待,哪怕是劈柴种菜,也有仪式感。生活美学,应该是从最普通的日常开始的,从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以发生的一点点改变开始的。这件事,就是吃饭。

 

说到吃饭,中国人不可谓不讲究,珍馐百味,推陈出新。但我却认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正在退步。在忙碌的都市里,有多少人吃饭的时候,心思就专注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又有多少顿饭,是吃给别人看的?还有多少顿饭,是自己亲手做的?你品尝出每一口饭菜咀嚼在嘴巴里那些真切的滋味吗?你知道这一菜一饭一锅一盆背后的人和事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把自己的肚子填饱,而不是真正在吃饭。

 

因此,我想好好写写“一碗饭”。这一碗饭,是在家里的一碗饭,是亲手做的一碗饭,是做给自己和最爱的人的一碗饭。我想写这盛满饭菜的碗,在努力完成自己使命的时候是多么美丽;我想写这碗里的饭菜,在被用心咀嚼的时候是多么美味;我还想写这捧着饭碗的双手,所感受到的一丝丝温暖是如何深埋入心。在一碗饭里,有碗,有饭,还人和故事。

 


 

5e5b0dc25e446.jpg!b710


前些日子,雨先生从老家的顶楼又找到三个青花土碗,这些青花土碗,胎体敦厚,釉色光润,手绘的青花虽不精美却十分灵动。土碗是敞口的,口径比一般的碗要大许多。与宽大的碗口相比,碗身却并不高,这样的比例,使得这个大碗介乎于碗和碟之间。平时可以做饭碗、面碗,需要盛带汤汁的炖菜时这种深腹的器型就十分合用,比如萝卜卷炖腊猪蹄。过年需要做大量烧白的时候,这种碗更是必不可少。五花肉铺在碗底,上面铺满切细的腌菜,放入大蒸笼中蒸至肉质酥烂。吃的时候,再用另一个青花大碗一翻,色泽红亮入口即化的烧白就整整齐齐地码在碗面儿上了。在川东乡下,这种土碗每家少说也有上百个。

 

雨先生说,他小时候平日里吃饭,不像现在菜都摆满了桌子,常常就只有一两个菜,菜的份量也不多,全家人一人端一个这种大土碗,盛满饭,把菜一分,就各自端着饭碗蹲在院坝的台阶上吃。

 

过年在老家的这一个月,我们天天琢磨着弄吃的。我也跟着芽大妈、芽大姑、芽奶奶、芽爷爷学做了好几样乡下土菜,一周七天不重样儿。像雨先生小时候一样,青花大碗盛满饭,把菜夹到碗里,吃得满嘴油光。

 

星期一:熏腊肉、熏豆干、凉拌油菜薹

 

腊肉、豆干全是柴火熏制的,熏制前就加了大量的盐巴,吃的时候先要用刷子反复刷洗,再在大锅里反复出几道水。煮好的腊肉,肥瘦相间的那种,肥腊肉其实并不腻,肥肉经过熏烧,油脂减半而香气倍增。在干净的砧板上用大刀切片,一边切着,那带着肉汁的肥油就流出来了,连同那勾人魂魄的香味,一串串小娃娃就蹲在砧板边流口水。这个时候,芽奶奶就会挑出那最肥美的几块,挨个儿塞进娃娃们的嘴里。这就是“砧板肉”的来由。豆干,是下酒的好菜,趁热才能切成透光的薄片,带琥珀色,豆子、盐巴、柴火的味道,全都混合在口腔里,越嚼越香。

 

5e5b0dc323ac4.jpg!b710


星期二:酸辣鱼块、清炒儿菜

 

鲶鱼是村里人在自家水塘里养的,从河道里引来的活水,鲶鱼长到了三斤多。鲶鱼刺少,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厚,但却肥腻且带有土腥味。芽芽大妈想到芽奶奶老坛子里泡了大半年的酸萝卜和酸辣椒。这些老坛泡菜,咸酸味足,切成黄豆大小的细丁,连同冻在冰箱里的生花椒、蒜末,再添芽奶奶自己做的豆瓣酱,熬煮成一锅浓烈的酸辣汤。然后放入过了油的鲶鱼块笃煮好一阵。酸辣提鲜去腥,最适合鲶鱼这种肥美的鱼类。芽儿爷爷一口气吃了八大块,吃完还念念不忘,说汤汁留着明早下面条吃。

 

5e5b0dc407871.jpg!b710


星期三:腊肉炒红苕粉、清水萝卜

 

芽大爸说想要吃红苕粉了。芽奶奶一早起来就将红苕粉调水加盐,我就看着一大锅乳白色的粘稠液体,慢慢变得成半透明的灰褐色,然后水份蒸干变成一张张大饼,直至煎出锅巴。稍放凉后切成两厘米宽的厚条,再与腊肉同炒。腊肉焦香,红苕粉软滑,咬在嘴里还吱溜吱溜地在牙缝间挤来挤去,那口感真是特别哪。如果腊肉红苕粉有点油腻的话,最适宜搭配两块清水萝卜。地里刚拔出来的圆白萝卜,直接生吃是脆甜的,毋需油盐,只用清水熬煮,吃到嘴里甜软熟烂。

 

5e5b0dc4c49a1.jpg!b710


星期四:土豆红烧鸡、清炒雪里红

 

土豆,是雨先生最爱吃的东西,煎炒焖炖煮烤炸,不论怎么做都能吃下一大碗。说来也怪,芽芽也是从小就爱吃,特别是乡下这里的黄肉土豆,又粉又甜,天天吃都不厌。大块的红烧鸡加入土豆块,这顿饭就吃得惊心动魄了。大人小孩,个个端着碗,提着筷,虎视眈眈,不消一会儿,大钵里土豆鸡块就一扫而空了。

 

5e5b0dc54f493.jpg!b710


星期五:萝卜卷炖腊猪蹄

 

萝卜卷儿和腊猪蹄,都是经过两道蜕变的食物。萝卜晒脱水,再重新炖煮之后,口感变得绵软,甜味更足了,还有一股干货特有的干香。猪蹄,熏制使猪皮变得焦香,而加水炖煮之后,猪皮泡胀起来,反而变得脆爽了。一甜一咸,一软一脆,萝卜中和着腊肉的鲜香,蹄筋又增添了口感的层次,这是荤素搭配滋味最丰富的一道菜。

 

5e5b0dc5d2f1b.jpg!b710


星期六:凉拌鸡、荠菜汤

 

养足一年的走地土鸡,用大锅清水煮透,依然皮脆肉紧。用尖刀剔骨取肉,徒手撕成一块块,依次拌入盐、糖、蒜末、姜蓉、醋、酱油、花椒面、胡椒粉、香油、花椒油、辣椒红油……这就是最地道的麻辣鲜香味,搭配地里现挖的荠菜做成的清汤,从最浓烈至最清淡。

 

5e5b0dc68532c.jpg!b710

5e5b0dc735178.jpg!b710


星期天:炸酥肉、豌豆尖儿汤

 

酥肉,是芽奶奶的天妇罗,却比天妇罗有着更有层次的滋味。新鲜的瘦肉,切成细条,加入胡椒粉、花椒面、盐腌制入味。用红苕粉、面粉加鸡蛋和水,调成浓稠的面糊。在一大锅油烧得快要冒烟的时候,用三根手指拈起肉条,裹上面糊,快速陆续滑入油锅中。锅中顿时哗啦啦冒起大泡,等锅里安静下来的时候,金黄色的酥肉就浮在油面上了。芽奶奶炸酥肉的时候,身边也是围满了口水流流的小娃娃们,刚一出锅,也不怕烫,就左手抓两块右手抓三块地吃起来。这个景观,怕是从雨先生小时候就开始了的吧。一顿吃不完的酥肉,第二顿烧一锅豌豆尖儿的清汤,加入几滴陈醋,将酥肉放入汤里泡一下,就又是另一种风味了。

 

5e5b0dc7e6476.jpg!b710

5e5b0dc8c87ef.jpg!b710


原本该轮到写萌石头二月食单了,食单早已计划好,却因为疫情无法返回广州而没有真正实行。那就用这特别的一碗饭来代替吧。家庭食单还是会继续,期待三月万物复苏。

 

5e5b0dc994eb2.jpg!b710

 

 ~离开都市,回到乡村,过上理想的生活~

 

萌石头生活博物馆

微信号: 萌石头生活博物馆(ID:MoeStone)

介: 这里陈列着谷子、雨先生和芽芽的家庭生活日记。

用户评论(9

力姐姐 2020-03-11

都是我从小吃到大的菜。

墨陌 2020-03-06

看着就有食欲

兔妈 2020-03-05

很细腻

萌石头生活博物馆 2020-03-05 楼主

看到的好像都是南方的菜码
四川菜

新生活家饰 2020-03-05

看到的好像都是南方的菜码

2020-03-05

极好的一篇散文

泓为设计-武Lisa 2020-03-05

“一碗饭”一种情怀~
“一口馍馍”暖上心窝窝。

追忆儿时回忆是美好的。

糖痴豆 2020-03-01

特别的一碗饭记录很有意义~

小组作业去死吧 2020-03-01

现在吃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固定的填饱肚子的存在,不存在任何的享受其中,有可能有,但是太少了
本文作者
萌石头生活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谷子、雨先生和芽芽的家庭生活日记。
来自微信号:萌石头生活博物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一兜糖微信公众号

装修家居生活社区

一兜糖手机客户端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

根据机型下载

Android版 iPhone版
加载中..
  加载中..  
返回顶部
一兜糖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兜糖微信

在线客服

客服QQ号:2138736030

您现在是游客身份哦,马上完善账号信息,收藏您的家居灵感!完成还可以获得糖豆奖励 ~

点击下载APP,收藏发图更方便
一兜糖手机APP
一兜糖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把家装进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