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买房买“生活”,还是买“预期”?

买房买“生活”,还是买“预期”?

推荐人:住范儿 最后更新于 2023-05-25

前两年买房,看了好几处都不满意。

又有一处,都约了卖家面谈,谈到半夜十点没谈拢,不了了之。

后来突然想起曾经约人到酒吧谈事,那条街道给我感受不错。

到附近一看,果然碰到了最心仪的小区

好的社区,靠“养”

有天在小区地库停车,遇到一位粉丝,聊起天来,她说自己是小区第一批入住的业主。

当时整个片区都还在大拆大建,门口的路还没修好,隔壁的工厂也没搬迁,一天天大车出入,尘土飞扬,过了几年才逐渐修好。

虽然在五环外也有套房,面积更大,但觉得市中心方便,还是一直住这边。

而我搬过来的时候,这片早已是成熟社区。


图源:freepik

行道树长到五六楼高,周围的街道有饭店、小酒馆、咖啡店……哪怕单纯在路上逛逛,平日也更愿意出门。

既有年轻人捧着咖啡遛狗,也有老人家拖着购物车慢慢走,袋子里探出一把翠绿的芹菜叶。

在买房群里碰到几位买了附近小区的,也都对这个街区赞不绝口,都看中了这片的街道氛围,既有生活感又交通便利。

都说铺面和商业需要“养”,舒适的街道和社区氛围,也需要养。

有时我拜访住范儿的客户家,也去过一些新板块、新楼盘。

楼栋崭新,户型也更合理,地铁配套也都算齐全,但凑近了看,宽阔笔直的道路没有多少行人,零星的几个沿街铺面都挂着旺铺招租,路对面的小区还在施工,新栽的行道树叶子也稀稀拉拉,只从移栽时砍头的位置抽几根芽……


图源:freepik

整个板块看着很新很整洁,就是缺乏人气儿,也缺点时间的沉淀。

再到一些老城区去,几十年前种下的行道树遮天蔽日,哪怕道路硬化和沿街商铺都是新的,也无声地展示着这个街区的历史,即便街上没有行人,走在路上也觉得心旷神怡。

所以无论全国各地哪里的老街道拓宽,大家总是为交通改善开心,但若移走了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当地居民都会惋惜不已。


选社区=选生活方式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年代,市场考虑前景和收益,总是放在“居住”的属性之前:

轨交、名校分校、新城新中心……

一个纸面上的概念,就能炒热一个区域。

确实那个时代买到的概念,很多也兑现了,像我开头那位邻居,忍过了开头两三年的“蛮荒时代”,如今小区房价也比当时翻了近15倍。

但现今的楼市状况不复当年,各地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也算是告一段落,现在的很多规划能否兑现、兑现时间有多长、多少确定性就不是很高了。


图源:freepik

如果说买新区是买的一个增值预期,牺牲当下部分的舒适与便利,那么成熟社区更多买的就是实打实的“生活”。

交通、商业、教育、公园……甚至是路边茂密的行道树。这些与日常息息相关的配套,不用等,买来每日就能享用。

我这里并非指出哪一种选择不好,两种选择我其实都非常理解且认可。只是就个人感受而言,电梯下地库直接开车出门,和推开单元门走到街上去感受熙熙攘攘的人群,明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分户墙之外,是生活的延伸

既住在城市之中,如果只是点对点的通达,那未免有点失去了与城市和世界的链接。

波西格说:“坐在汽车里……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

诚然,现代生活允许我们呆在家里整日都不出门,吃喝一应可以依赖外卖,娱乐更是丰富至极。

可面积再大的房子,总是有明确的边界,正是房子以外的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模糊掉这种边界


图源:freepik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商铺动不动就歇业,后面更是一两个月呆在家里,我总觉得房子越住越小,乃至于不由得后悔起来:

同样的价格,到五环外就可以买到百来平米的三居,住起来肯定要宽敞舒服得多,再不济回老家去远程办公,只花不到一半的价格,全城的房子就可以闭眼随便挑了。

但后来回归常态,又庆幸还好选了市区,虽然自己家里五十平米不到,但生活的“延伸”却更远

不想做饭,楼下随便找个馆子;

吃完了就在街道上散步消食;

工作日晚上在家里坐到十点,觉得有点百无聊赖,就可以晃荡到小酒吧喝一杯冰冰的长相思。

方圆一公里之内,都被囊括进了“家”的范畴。

在北京胡同住了17年的青山周平就形容这样的感觉——

“生活空间是从自己屋内的“小家”延伸到屋外的“大家”……房子可以很小,但家或者说生活可以很大。”

“各种时间段我都能看到胡同里的人在这里聊天,加上这些家具,这里就变成他们的客厅。”



我们过去8年一直在谈“居住”,其实居住不光是局限在四四方方的水泥盒子里,也不仅仅是栏杆门禁围起来的地产小区,还与社区、与城市息息相关。

超出房产证上那一张A4图纸的部分,同样也可以成为“家”的一部分。

套内的部分,可以通过装修、购置家具、添加装饰来打造,但分户墙之外的区域,我们确实有些无能为力,只能靠挑。

街区的“氛围感”

上面讲的这种家周围的生活感,英文会叫“neighborhood”,我才疏学浅,不太能从中文里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准确翻译。

“板块”显得很房产

“社区”和“街道”容易指向居委会和街道办

“街区”又单纯只指死物

“neighborhood”既可形容物理上的街区,又可形容生活在其中的人和邻里间的关系及氛围

不必远行,走到自己城市里不同的区域,都能感受到这种不同的氛围。

简·雅各布斯把街道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活动形容为“人行道上的芭蕾”,大抵算得上这种氛围的具象体现。


图源:Pixabay

前段时间我到上海分公司办事,顺带去了一趟古北的黄金城道,没想到,几个小区之间一条不长的步行街,竟然那么有趣。

小朋友在树荫下的滑梯玩耍;

几对日本夫妇凑在一起聊天;

旁边的早安巴黎,遮阳棚下的户外座都坐满了人;

往前穿过一家花店,大小绿植和鲜花切枝围满一圈;

下沉小广场里,大一点的孩子们在玩滑板和轮滑;
……

我们特地问了一些路人,好多都是不住周围,特地来逛,相比之下,一步之遥的高岛屋商场反而显得冷清许多了。

这种恬静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感觉,若我是购房者,一定是会非常被打动的。


街区的“性格”

城市和街区跟人一样,都是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并不完全受设计师和规划师们的控制。

而一个街区在刚建成时,还未生长出自己的个性,像国外的唐人街、小意大利,这些街区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为华人、意大利人打造的。

巴黎市区唯一的高层住宅区Italie 13,以Les Olympiades小区为中心,原本是作为现代新式住宅的范本,结果当地人嫌太拥挤,反倒是因越战涌入大量的越南人和越南华侨把这一片变成唐人街(亚洲街区)。


《巴黎我爱你》中杜可风执导的章节,就在这里取景拍摄

国内一些有个性的街区,成都的玉林、上海的衡复、广州的东山口,也都是有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沉淀,层层进化到如今的模样。

哪怕是已经有自己独特性格的街区,也会因为新入驻的商户、新建的建筑或新的人口流动而改变。

有趣的街道会变得无聊,冷清的街道会变得热闹,烟火气的老社区也会逐渐“士绅化”、“景点化”。




街区的差异化

在城市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家,每个街区都有自己截然不同的“性格”,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配套,购房者也会考虑和关注抽象的“街区氛围”。

国内买房其实也会说“刚需”、“品质改善”、“租户多”。

《东京女子图鉴》中,就把东京几个区域形象地用女主的人生阶段和生活心态展示出来,和朋友还开玩笑地聊起,如果故事发生在北京,可以用哪些地区“本地化”,发现还真有些能对应得上。

走出小区,感受生活

前面啰啰嗦嗦讲了那么多虚无的“生活感”,我也非常清楚:

真要实打实几百上千万买一套房子,肯定会考虑起增值、流动性之类的问题,若是放在家庭资产配置、投资和保值的属性,自然谁都想找到“笋盘”和“洼地”。

但如果确实是作为自住,起码也要过上人生中短则二三年,长则十数年的光阴,那小区之外的生活感和氛围感,也可以了解看看,算是侧面感受和预想下,自己未来入住之后的生活。

先从走出小区,逛逛周围一公里开始吧。

住范儿

微信号: 住范儿(ID:zhu-faner)

介: 全案整装|毛坯房、老房、精装房 全屋软装 全国大牌家具家电团购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3-05-25

一兜糖欢迎您来发帖~
本文作者
住范儿
全案整装|毛坯房、老房、精装房 全屋软装 全国大牌家具家电团购
来自微信号:住范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一兜糖微信公众号

装修家居生活社区

一兜糖手机客户端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

根据机型下载

Android版 iPhone版
加载中..
  加载中..  
返回顶部
一兜糖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兜糖微信

在线客服

客服QQ号:2138736030

您现在是游客身份哦,马上完善账号信息,收藏您的家居灵感!完成还可以获得糖豆奖励 ~

点击下载APP,收藏发图更方便
一兜糖手机APP
一兜糖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把家装进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