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精神世界
读王澍时了解到,建筑师王澍平时会研习书法,他说自己在书法中能发现另一个世界,他对山水画也有相当的研究,以至于他的许多建筑灵感都来源于此,当时读到这里没有太多感觉,也只是全然当做设计师的个人兴趣爱好来理解,直到最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才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想,设计师的核心是什么?
是对设计专业的掌握?不局限于手绘、做图等手头功夫,是对尺度的把握,包括对技术、材料等基础知识的熟知。
是对整件事的逻辑思维?能把从设计到设计实现过程中完整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事办得明明白白。
还是设计师令人拍案叫绝的审美?设计师搞出来的方案就是漂亮。
或者还有其他。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让我满意的答案,我想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此,我在不同的从业阶段又有着不同的思考。
刚入行时我觉得专业的掌握是根本,因为那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连砌墙完成面尺寸是多少都不知道,还做什么设计师?
后来随着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慢慢觉得整件事的逻辑思维更为重要,毕竟,“将整件事儿设计了才叫设计”。但当我能将整件事清清楚楚捋明白以后,我发现自己离心目中理想的设计师还是有太大的差距。
——— 至此已阅1/4
那是什么?是审美吗?
诚然,设计大师设计出的东西确实都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震撼人心,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私宅设计师,这又能说明什么,我一直谨记老师曾教我的:设计本身是为人的。当我设计的东西只能孤芳自赏时,我已经脱离了一个设计师本身的存在,尤其是我面对众多私宅业主进行设计时,这点尤为重要。除非我一心要做一个艺术家。可话说回来,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应该并不单单在其设计的颜值,其价值更在于颜值的背后,这点我是笃定的。
看来审美也并非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
写到这里,忽然记起曾经有人持一种观点:设计师应该特立独行一些,要有几件名牌,出门开好一点的车。这一点恐怕是许多设计师会刻意为之的,名包名表,留个性十足的发型,甚至一手茶壶一手折扇,做与众不同状。我曾经对此不以为然,但在我情急之下开着公司的面包车去别墅测量,看到业主一脸惊愕的表情时,也不免心生感叹:设计师是应该开个奔驰宝马啥的。嗯,不过好在最终我还是用方案征服了业主。
似乎又绕回了专业上,可这是被我否定掉的。
没有结果,来来回回,这个问题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就这么一直在心里搁着,发酵着,没有找出理想的答案。
最近翻阅施工节点图的相关书籍,看到了“骨肉皮”的概念。
这是一个对施工节点的类比概念,简单来说,骨,是节点对应的骨架结构,是受力部分,是支撑部分,是负责稳定的部分。肉,是附着在骨架基础上连接骨与皮的部分,是造型部分,比如吊顶上的大芯板基层。皮,是对整个结构的保护,是饰面。
骨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是基础,肉在骨的基础上拗造型,摆pose,至于皮,就是表面的美化工作了。只不过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皮,而忽略了肉与骨的存在,并对皮所展示出的各种美进行膜拜和欣赏。
读到这里似乎突然想明白了些什么。
将这个概念用过来,我们再将问题梳理,为了说清楚,我们姑且将设计师看作是一个由若干部分组成的组合体,那么我们来试着分析设计师大概有哪些部分组成。
取舍之后,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一、外在。比如外貌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给人的外在感觉等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开什么车。
———至此已阅1/2
二、专业。比如对室内设计所涉及到的学科专业的熟知,对设计实现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等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整件事情脉络的清晰理解和对整个链条上所有节点的合理衔接和严谨把控,等等。这么说,一切和专业本身相关的,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属于这一部分。
三、内在。设计师的内心世界。包括其本人是怎样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心理,其设计理念,空间认知,美学修养,艺术修为,他的情感细腻度,人文背景,对设计的认知度,等等。我在自己之前的文章中曾谈到修心,那么一切跟心理、思维、认知相关的,内在的,都属于这个部分。
有了这个分解之后,我们再来逐一分析。
先是外在。得体的衣着,合乎礼仪的沟通方式,确实能在人与人交流中增加分值。但毫无疑问,这不是根本。你开什么车,豪车还是自行车,与最终方案呈现什么状态,是否能达到业主满意,似乎并没有半毛钱关系。设计灵感的来源也不因为那奇异的发髻和卷曲的胡须,还有手中掐着的中华或是芙蓉王。当然,我并不是说设计师因此就可以不修边幅,破衣烂衫,毫无形象管理,甚至对人态度高傲,说一不二,不近人情。得体的外在形象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但不管怎样,这不是设计师的核心。
再看专业,这应该是设计师之所以为设计师的根基。专业上任何一个板块的生疏,可能都会让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会导致设计的短板,但问题是专业就是设计师的核心吗?我觉得仍然不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纵然技艺全部烂熟于心,但如果没有中式文化的深厚底蕴,恐怕也很难做出一套优秀的新中式设计。
排除法告诉我们应该是内在,来自内在的底蕴,素养,修为,乃至生活习惯,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曾经的经历,感悟,对美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这是设计之源。
印度导演西姆曾说:你出了一个价钱,不是只买到我的导演能力以及来替你工作的这段时间,而是买到我过去所有的生活精华,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场恋爱,眼睛看到过的美丽女子和风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到的是我全部生活精华,并将其化为30秒的广告,怎么会不贵?
这段话曾经被许多设计师发在朋友圈来解释为什么收设计费,其实这是有误解的,老岳也指出,如果过往的享受精力都那么值钱,那些纨绔子弟们不是都成了优秀设计师了?
———至此已阅3/4
我们说内在的精神世界,它应该是一个被不断修炼不断萃取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细腻的,温和的,海纳而精进的精神世界,是随时能给设计以给养的精神世界。你喝过的酒,品过的咖啡,读过的书,看过的景,都应该内化为你对美的感悟,对生活对设计的理解,最终输出为精彩的设计方案。
这是设计的骨,是设计师的核心,设计的高度来源于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们叹为观止,是大师们强大而细腻的内在精神世界,将设计拔高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其设计又对后世的设计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其所展示出的所谓美,所谓逼格,那只是精神的一个外化,最终变成了大师的一种形式。正如建筑大师斯卡帕,斯卡帕终其一生都没有取得建筑协会所认可的执照,但这丝毫不影响斯卡帕的建筑带给世人的震撼与绝伦。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试着去模仿大师,往往发现,最终也只是仿得了形而仿不了神。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评价演员陈道明,说以他的文学修为,可以到北大当导师了。作为演员,陈道明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其精湛演技的背后,除了对待演戏的严谨态度,我想更离不开他超高的艺术修养。
至此,终于理解了作为建筑师的王澍为什么对书画有那么深的研究,不走进书画的世界就很难走进王澍的建筑世界。
答案慢慢清晰了。
设计师的核心,即骨的部分,是设计师的精神世界,设计师的一切审美、修为、底蕴全部来源于此。设计师对专业对技术的掌握都只是肉的部分,关键,但不核心。精神的探索,通过技艺而外化。
至于皮呢?
不好说。
有句网络流行语是这么讲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宏南
2023年4月6日
-end-
版权归作者玖雅装饰所有
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玖雅装饰”账号
微信号: JORYA玖雅(ID:jorya_d)
简介: 让身体和心灵一起回家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