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家的温度」设计趋势洞察 | 一兜糖APP×中国建博会(广州)

「家的温度」设计趋势洞察 | 一兜糖APP×中国建博会(广州)

推荐人:家居情报站 最后更新于 2022-07-12

在过去的13年里,一兜糖APP一直努力地希望通过内容来传递家的温度。我们认为内容是有温度的,家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串联的。
这次,一兜糖APP联合中国建博会(广州)发布「家的温度」设计趋势洞察,从设计及居住者体验的角度,来探讨家的温度。


一、相爱容易相处难
很多人说,装修与生娃的前半年,是很多人夫妻关系最紧张的时刻。
在装修与居家生活中,很多人都面临「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尴尬。比如装修,装修链条真的很长,两人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决策。每一次决策,都是对夫妻关系的最大考验。装修后,日常生活里,因为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关系问题,依然困扰很多人。
所以,我们常说,我们要做的是家的设计,而不是家装设计。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家的温度。
温度是一个很主观的词,但在问了100位屋主后,我们尝试把它拆解重组,得出三个共性——它是屋主们在家的感觉。
所谓的相爱容易相处难,落在具体,其实就是三种感觉的缺失:陪伴感、独立感与同频感

1.      缺乏独立感
在新的大环境下,很多家庭的居住时长和居住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疫情之下, 我们的人均居家时长发生了变化,大家对生活的期待也从生活在别处变成了生活在当下,所以我们看了露营潮,也看了露营潮下大家「宅家式露营」的新需求。
其次,是居住结构的改变。2+1并不等3,一个孩子的到来,意味着家庭常住人口至少增加1.5个人,可能是老人、可能是保姆、可能是保姆+老人,家庭居住结构因为孩子的到来会发生改变。
所以,伴随着居家时长及常住人口的改变,在居住空间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空间是不断被折叠的。公共空间会被放大,个人空间相对缩减。对空间的时空支配权,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导火线。


2.    缺乏陪伴感与同频感
很多时候,很多人被问到:你陪孩子的时间多吗?大家说,多呀,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陪孩子。但陪伴不等于有效陪伴,很多情况是,爸爸拿个手机在沙发上刷新闻,妈妈拿个ipad在煲剧,儿子打开电视看着动画片…….一人一屏,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陪伴了,但是是无效的。



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感觉的缺失还存在交集区,这些交集区所呈现出来的情感需求,才是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底层逻辑。
比如,我要独立,也要陪伴,所以我需要的是平衡的关系,背后是解决关系危机。
比如,我要陪伴,也要同频,所以我需要的是有效陪伴,尽可能地降低陪伴的无效性。
比如,我要独立,也要同频,所以我需要的是自我价值确认,通过自我身份确认及家人情感价值认同来实现。



二、相爱容易相处也容易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有没有办法做到相爱容易相处也容易呢?
有,通过设计,因为设计是可以改变家人的相处方式,可以重构关系。



1.    通过设计,实现独立相依。
通过设计,让情感家中时刻流动,让独立实现独而不断。
对于孩子来说,并非时时刻刻要呆在孩子旁边,他既需要独立的玩耍空间,同时在需要的时刻也需要能与家人交流相伴。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陪伴呢?
设计师@rossluo为苏州屋主设计的家中,家里居住着一家三代五口人,孩子10岁。而房子本身结构狭长,功能分散,不具备随时陪伴的条件。设计师非常巧妙地将室内开了个窗洞,实现视线和声音的交流。这样当大人在厨房做事,也能通过窗洞,与孩子沟通。

 
通过设计,让每个成员都拥有不受打扰的私密空间,同时也保有宽敞的公共空间。
将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放在一个屋檐下,如何能让每个人都住得好?
这个案例来自设计师@一宅一物,在这个148㎡、三代同堂的家中,将公共区域与个人私区明显分隔界限,解决空间的动和静。

客餐厨采用LDK设计,把原来的公区化零为整,将公区最大化,日常用餐、喝茶聊天、亲子手工等都能在这进行。


同时,设计师在儿童房设计时也遵循着公私分隔的原则。儿童房定制两张悬空上铺,释放出两姐妹公共的学习玩耍空间。但只要后期加装小床帘,小姐妹即轻松拥有各自的“秘密基地”。


 
通过设计,让长辈在照料儿孙、尽享天伦之时,也能保有一方独立的个人天地
现在,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打拼的城市,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他们甚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漂族”。这些“老漂族”们帮忙带娃,自然能减轻年轻父母的育儿重担。但他们自身的生活却未必开心。
主要原因是不适应。老人们离开了居住多年熟悉的环境,很多原来的生活习惯和后辈会有冲突,自己的爱好也难以发展。但很多老人又不想麻烦到子女,这种“难言的矛盾”成为很多老人们的苦恼。
在设计师@Ryan王恒 的案例中,为了照顾5岁的孙女,爷爷奶奶来到北京,一家五口居住在54㎡的小房子里。日常爷爷负责一日三餐,奶奶负责日常带娃。 如何设计居住空间,才满足家中所有人的需求呢?
爷爷平时喜欢在电脑上写日记、爱好摄影;奶奶喜欢购物、收纳,孙女在周末要和奶奶一起睡觉。 根据这种情况,这家人对老人房进行了“一拆二”设计。在房间分隔时,由于孙女偶尔和奶奶睡一起,所以奶奶房间的床会比较大一些,窗户也会比较大,保证了孙女和奶奶睡眠的舒适性。

爷爷负责一日三餐,看好摄影,平时可以坐在书桌前整理自己喜欢的相片。


 
2.   通过设计,实现「有效陪伴」
通过设计,把父母从陪伴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获得有效陪伴。
设计师机构@十宅一心 来自北京,这个案例屋主家有两个娃,大的8岁已经能自己睡了,小的只有两岁,还需要父母陪睡。夫妻俩也不是全职带娃,晚上还需要偶尔加个班,陪睡成了很大的负担。
如何才能不让陪睡占据所有个人时间呢?设计师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利用这套房子横厅的结构,在卧室和客厅之间开了一道推拉木窗。同时,床垫、地台、窗台之间绝对是安全高差,万一孩子从床上爬出来,也不怕摔到。设计师通过对家的设计,让陪伴孩子睡觉的同时,也能解放父母去做自己的事情。

 
通过设计,把玩耍的自由感归还孩子,也让陪伴成为无需刻意的日常。
设计师@木芯设计 设计的这个家有201㎡,居住一家三口。设计师将餐厨、客厅、儿童玩乐区、书房区打通,聚合在一个开放式空间里。进入家时,各区域彼此独立,又互相融合搭配。


儿童玩乐区场地宽敞,无障碍的设计能让小朋友自由的奔跑,给予户外活动一般的自由感。一面是攀爬区,吊环、攀爬墙的配置,满足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另外一整面收纳墙的设计,用来收纳小朋友各种各样的玩具。
图片1.png!710

宽敞的U型厨房连接儿童活动区,大人做饭时,也能和孩子互动分享。

 
通过设计,让「适老」更润物细无声,不刻意,无负担。
与父母一同生活,适老化设计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但是父母自认是来帮忙的,是给儿女提供帮助的,明显的适老化设计会不会让他们产生反感?对于儿女来说,不仅是要做适老化设计,还要将适老设计融入装修中,不突出不刻意。既考虑父母的身体,又考虑父母的心情,避免他们产生“我老了,我没用了”的负面情绪。
在台湾设计师@演拓设计殷崇渊这个案例里,屋主是一对约四十多岁的夫妻,家里三世同堂,老人70多岁了,依然乐观爱生活,有自己的爱好(例如唱卡拉OK),这样的老人当然不服老。但设计师却要考虑到她的生活便利性。
设计师在通往婆婆房间的走廊前,利用高柜体造型将内凹洞做扶手设计;同时内嵌灯光,设置地脚灯,婆婆从房间到客厅,随时都有灯光照亮,避免起夜时走廊黑暗。这不仅是“适老化”,也是“去老化”,让老人家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个家庭,维护老人家的尊严。

 
3.   通过设计,实现「同频共进」
通过设计,在各安本业与共同热爱中,实现自我身份的确认。
书房,在许多人家中都只有一个,但如今很多夫妻都有在家中办公的需求,这个办公空间应该归谁,成了常常会发生矛盾的问题。
屋主@抓胃 的家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让夫妻二人在办公的同时互相陪伴。通过沿窗设计10m悬浮长桌作为工作学习区,夫妻二人可以并排而坐,各自办公、学习。

除了独立办公的空间,一家人也有交流互动的空间。占据住宅中心的开放式餐厨成为新的交流中心,让一家人慢慢爱上烹饪,女主人甚至因此成为了美食博主。

 
通过设计,在独立与亲密间,实现成长中的自我价值构建。
除了大人的自我身份确认,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可意识培养也非常重要。
在设计师@Ryan的一个北京的案例中,一对在北京打拼的中产夫妻迎来二孩,人生正式走入新的阶段。大女儿十岁了,即将小学毕业,小女儿1岁半还得和爸妈一起睡。两个孩子相差年龄虽大,父母给到的爱却不分大小。
设计时利用了原有的连廊结构,用阳台连结大女儿居住的儿童房和主卧。在保证孩子独立学习、生活的空间之下,因为能够和爸妈亲密地共享这片连廊,即使不在同一个房间睡,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不同寻常的地位和亲密感。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一扇隔断、一个窗洞、一片开放式区域的力量。从距离危机到独立相依,从无效陪伴到有效陪伴,从价值否定到同频共进,设计让家人的相处方式得以改变,让关系得以重构,让家变得有温度。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2-07-12

一兜糖欢迎您来发帖~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一兜糖微信公众号

装修家居生活社区

一兜糖手机客户端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

根据机型下载

Android版 iPhone版
加载中..
  加载中..  
返回顶部
一兜糖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兜糖微信

在线客服

客服QQ号:2138736030

您现在是游客身份哦,马上完善账号信息,收藏您的家居灵感!完成还可以获得糖豆奖励 ~

点击下载APP,收藏发图更方便
一兜糖手机APP
一兜糖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把家装进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