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冬至十大最温暖食俗(必吃)

冬至十大最温暖食俗(必吃)

推荐人:极物 最后更新于 2021-12-31

极物君语:
最温暖的瞬间,总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发生。
没有比冬至更温暖的节气了。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物极必反,从冬至这天开始,白昼也会慢慢回归。
冬至就像一颗启明星,给人以温暖的期待。
极物君记录了冬至日中国人十大最温暖食俗 ,愿你在最绵长的寒夜,尝到至浓的人间情味,在明日渐长的白昼里,舒展身体,迎接下一岁。


图2|十八度灰妮妮 

家家捣米做汤圆,
知是明朝冬至天。
旧时宁波人做汤团还是极隆重的大戏。外婆事先挑好生糯米,淘洗干净;父亲和舅舅们则要围着石磨,从早到晚,通宵轮班把糯米磨碎。
妈妈也没闲着,用小石臼碾碎刚刚炒熟的芝麻,拌上生猪油、绵白糖,反复揉搓成一个个乌黑的小圆子。等到冬至夜,家人便围坐一团一起裹汤圆。


随着宁波人迁居上海,大石磨消失了,但那块用大块肥膘熬成的猪板油,仍是宁波汤团不变的灵魂。
圆乎乎、白胖胖的“黑洋酥”躺进在碗里,舀起一只,米皮糯而不黏、米道嗲嗲的,猪油的加入,让黑芝麻馅细腻无比。

图|漫山视觉 
为了这一口温热的汤圆,哪怕冬至日再冷,上海点心店的门口也总是人潮涌涌。阿姨爷叔们在点心店门口里三层外三层,也像极了碗里汤圆,有一种挨挨挤挤的温暖。


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苏州至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苏州人有句老话说,“有铜钿吃一夜,呒铜钿冻一夜”,冬至不喝冬酿酒、不吃卤菜,是要冻一夜的。


图|阿jay 
所以冬至的前一天,大早上就能看到老苏州们拎着大大小小的塑料瓶、水壶各种家伙排队“零拷”,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种苏州独有的冬酿酒,是取深秋桂花,再取上等糯米,经过两次发酵,最后放入腌好的糖桂花制成的。色泽金灿灿的,入口甘甜,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又不醉人。


图2|零拷酒,就是买散装的酒。
熏鱼、酱鸭、羊糕、猪头肉、牛肉……每年祭拜完祖先,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晚宴。


▲ 到了冬至夜前后,苏州城的卤菜店也是一年里生意最忙的时候。
各种温暖的食物将一家老小团聚在圆桌旁边吃着边唠家常,喝过一年一酿的冬酿酒,这个冬天就不会感觉冷了,可以期盼明媚的春天。


当苏州人民摆着盛大的团圆宴,安徽人过冬,还是热衷于一碗“清汤寡水”的鸡蛋挂面。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一碗手工制作、天然晾晒的挂面,曾是极其珍贵的食物。
它揉进了人手的温度,也封存着日光的暖意,落入热气腾腾的面汤,暖上加暖。也唯有这样的冬至面,才能道出“常来常往”、“长长久久”的朴素祝福。


图|大江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旧时农耕社会,冬至正处农闲时期,安徽的妇女们都会在家做做针线活。
虽然没有专门的计时方式,但女人们的感觉不会错,过了冬至,白昼变长了,纺的线也慢慢多了。


图|大江  图|风一样的婶子
哪怕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裕,但最朴素的一碗面、最原始的时间感知方式,还温暖流淌在安徽人的记忆里。


图|风一样的婶子

饺子,无疑是东北人的饭桌之光。在冬至这样的特殊日子,吃饺子必定是压轴大戏。
西芹牛肉、韭菜虾仁、荠菜猪肉……东北饺子包万物,但东北人最爱的一定有一口酸菜猪肉饺子。

图|吾哈 
冬至一大早,母亲到菜市场挑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小块,在厨房里“哚哚哚咚咚咚”剁得细碎。
深秋晾晒、腌好的大白菜切成丝儿,这种融合使得酸菜的酸味不再尖利,又淡化了肉的厚腻,鲜香爽脆,很是圆满。

图|或彧戜 
梁实秋先生曾说“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面子不难,久练即熟”。
至于馅儿嘛,不管是羊肉白菜馅还是猪肉冬瓜馅,“天下之口不一定同嗜”。

图|沃若 
东北三省的人民爱吃饺子,不拘泥于习俗和仪式,也不唯某种馅料和面皮独尊,他们更在意的,是一家人能围坐能围着饺子帘儿、饺馅儿盆、擀面杖坐着,把饺子一个褶一个褶的捏的整整齐齐,饺子皮把财攥牢,酸菜把财“拴”紧。
冬至整上一锅热乎乎的饺子,能温暖整个东三省!


图2|桑桑摄影梦 

农历十一月至来年的寒食,是陕北最结实的隆冬,天焦地枯,寒冷而漫长。
这时候陕北人很少出门,他们会在家里一日接一日地“熬冬”,等待开春。


▲陕北有古谚:“大寒小寒,冻死老汉”。
在冬至这一天,陕北人会把宰好的羊下水、羊骨、羊脑放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陪着人一起整夜地熬。
陕北气候,羊养至小雪最肥,而陕北人在小雪日宰羊,也因为小雪是冬至雨水的开始,头开得好,才有圆满的收尾。 陕北冬旱多,他们期待热烈的雨雪落在陕北干旱的大地上,来年春天便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熬”,看似惨淡的词语,熬掉了悲喜、熬掉了无为,也熬出了平和欢欣。 在冬至这一天,和家人一起美美地咥一锅羊肉,静候星移斗转,一切都能“熬”出头来。

除了熬冬,陕北人也“炒冬”。黄米、玉米、麦籽、麻籽、黄豆等混在一起炒,五谷哔啵哔啵地炸裂,焦黄酥香。
炸裂之后,邪魔妖怪、魑魅魍魉也在顷刻间分崩离析,压住了邪祟,也守护了来年家人的平安。


南京人冬至有三件事“烧包数九吃豆腐”。
烧包说的在吃饭前给祖先祭祀。
数九则是指从冬至开始数九九八十一天。因为冬至一到,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古人认为,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天便翩然而至: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青菜豆腐”,则是老南京人保留至今的冬至食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心底坦荡、保平安;葱煎豆腐,“聪明逗富”、从容富余。

“冬至数九,鸡不离口”,冬至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冬至这天,南京人都会准备一锅热腾腾的黄油老母鸡汤来御寒,而且会“一九一只”,吃到九九结束。



广东人讲究“冬大过年”,在广东佛山,妈妈们会在白天备好生鸡、烧肉、松糕等祭拜祖先,祈求“生生猛猛,红皮赤壮,步步高升”的好意头 。到了晚上,她们还要操劳一顿团圆饭。
在没有暖气的南方,聪明的广东妈妈就想到了“打边炉”。


图|比哈四乐 
清代《广东通志》有记载:“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旧时“打边炉”是用瓦罉烹制,手拿长竹筷站着涮肉,特别有趣。 到了今天,打边炉已经演变成冬日里一家人围炉而食。
“鲙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把吊过水的脆肉鲩用“蝴蝶刀”切成片,在清汤锅里烫几秒就可以入口,紧致弹牙。简单的酱油味碟,就吃得有滋有味。

有时候妈妈还会煮上一煲腊味糯米饭,糯米黏黏,把家人黏在一起;糯米温暖,吃完一整年都“暖粒粒”。


图|胶卷寄生鱼 

“醉红的腊肠、酱紫的肝肠、肥白的油鸭、赤褐的腊肉,还有一只只蜜黄晶亮的大火腿,粉光脂艳油香绕梁,一派富泰气象。”
每年冬至到春节,南方的腊味铺迎来了兴旺的景象。


而在湖南湖北的村镇,冬至这天,当地人也会忙忙碌碌地“杀年猪”,以迎接新年。
灌香肠,做腊肉,宰鸡杀鸭腊鱼……再把它们挂在屋檐下风干。吊挂堆叠、红润喜庆的腌腊总能给人一种踏实感:“这个冬天有着落了”。



哪里有客家人,哪里就有粄。清明前后吃艾粄、不蒸甜粄不过年,冬至则是要留给萝卜粄的。
在广东惠州、河源,每逢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粉做萝卜粄。

将冬日当季的萝卜切成丝,再配以自己家晒制的腊肉、腊肠、香菇和虾米做成馅儿,裹成白白胖胖的萝卜粄,蒸熟后鲜香软糯。


孩子小时候都渴望快高长大,吃过萝卜粄,家里的老人都会对他们说:“今年又大一岁了”。


冬至前夜,福州人会一家子围在一起,一边念着福州话歌谣,一边搓“米时(xì)”。

“米时(xì)”福州方言叫“拨隆细”,意为“打滚”,一个个在手心搓圆的丸子,丢进锅里咕嘟嘟地煮开,浮到水面。
趁热在黄豆粉和糖粉中“打滚”,一口咬下去,绵软的糯米和沙沙的糖粉,甜暖了整个冬夜。


吃一口“米时”,寓意团团圆圆
在冬至这一天,它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逝。岁末至,一整年就要过去了,别忘了多跟家里人团聚。


在黄豆粉和糖粉里“打滚”的面团,也像在生活里磕磕绊绊的我们 ,不论遇到多少烦恼忧愁,最终都能化作一口香甜软糯,治愈人心。

冬天到了最深处,明天会更好。冬至, 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 相信所有的温暖都会如期而至。


极物

微信号: 极物(ID:ijiwulife)

介: 美好生活好物指南,分享让生活变得更美的一切物品。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1-12-31

一兜糖欢迎您来发帖~
本文作者
极物
美好生活好物指南,分享让生活变得更美的一切物品。
来自微信号:极物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一兜糖微信公众号

装修家居生活社区

一兜糖手机客户端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

根据机型下载

Android版 iPhone版
加载中..
  加载中..  
返回顶部
一兜糖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兜糖微信

在线客服

客服QQ号:2138736030

您现在是游客身份哦,马上完善账号信息,收藏您的家居灵感!完成还可以获得糖豆奖励 ~

点击下载APP,收藏发图更方便
一兜糖手机APP
一兜糖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把家装进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