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知乎热门: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知乎热门: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来源:北大公学家庭教育

按语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在知乎的一个问题下,题主的两个朋友,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
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他疑惑,“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这问题的答案,有无奈,也该有反思。
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
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
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痛,久而久之会让人变“习惯”。
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
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
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
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
习惯是欣然的接受,麻木是无奈的顺从。——李生论金

这是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
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
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
1、马上吃掉零食;
2、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3、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15分钟后,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兑现的奖励。
急着吃糖,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更愿意满足于即时收益。
眼前的生活虽然困苦,即便工资只有两三千,也是可见收益;
而学习就像需要等待15分钟才能获得的奖励,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
“预期决策思维”的缺失,让人只看眼前好处,忽视当下苦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
成长经历中,能被觉察到的、或是无意间接触的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人当下如何思考,怎样反思以前的经历,如何对未来产生把控。
有实验人员将跳蚤扔进罐子里,它们跳起的高度是自己身高100倍以上。
但如果用一个玻璃罩罩住跳蚤,它们跳起的高度就只能保持在玻璃罩高度以下。
三天后,即便打开盖子,也没有跳蚤跳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了“习得性的无助”的概念。
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一有铃声响,狗的脚下就有电流通过,并且无法躲避这种痛苦。
多次同样的试验后,铃声响起,即便在开通电流前打开笼门,狗也会选择倒地呻吟,即便可以主动逃避,它也选择等待痛苦来临。

Seligman’s learned helplessness experiments / virtualuniversity.in
大多数人避开了学习的苦,是因为曾经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于是内心暗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天赋。
在后来的人生中再次遇到需要学习的地方,过往的经验让人第一反应是遵从生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将学习抛弃。
就像被玻璃罩局限的跳蚤、只记得电击痛苦的狗,即使没有了障碍,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屏障,让自己无法逾越。
对归因的思维方式偏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个人的潜在可能。
必须吃生活的苦
客观上限制了学习的条件
不得不承认一个更现实问题的存在: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吃学习的苦。
素质教育的压力下,课外教育的投入,也成了竞争力的资本。
有能力得到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家庭,在良好的循环中,生活的苦相对增量只会更少。
同样的时间内,有条件的人可以把资源用在提升自我,而资源相对匮乏的人,时间已经全都用在了应付生活的苦上。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探求贫穷的真相,隐姓埋名,体验低薪阶层如何生活。
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换了零售、清洁、老人服务等六种工作,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困局:
因为没钱,要住在偏远的地方
↓
花费大量时间在上班路上
↓
提升自己时间和找更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
想要做更多兼职来应对生活的成本
↓
沦为工作机器,心理崩溃,选择放弃……
吃生活的苦,耗尽了时间、钱财、精力,让人没了吃学习的苦的机会。
而这种现状越加深,越会让人从环境找问题,而非自身。
生活的苦,也有质量之分。
有一些苦让人从自身寻找问题,选择利用反省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些,逼着人从环境找理由,陷于可能存在的威胁中,无法站在跳脱的角度进行反省。

高低阶层的不同认知倾向 / Kraus et al.,2012
常把生活的苦归咎于环境的影响,也渐渐让人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不只在于改善生活。
读书带来的工具性价值有限,却直观,而大多吃不下学习的苦的人,看不到它给人更高层面的存在意义带来的提升。
现实生活会诚实地告诉我们
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湖南卫视曾播出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无论城市的孩子多么嚣张跋扈,也无论他们的家庭如何富足优渥,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大山深处,精神世界的荒芜让他们很快就臣服于现实。
相反的是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十分珍惜着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生活可能穷极他们一生的努力也难以企及。
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
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他们,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穷则思变,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会自发地挣扎起来改变现状,对于有些背负着沉重生活的人来讲,学习才是脱离生活苦难又轻松又有用的途径。
没有谁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足够的糟糕。
有时候学习的那种“苦”和沉重粗砺的生活比起来,真的可能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纳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场,生活着一群很穷的小商贩,每天清晨,他们会向富人借1000卢比,然后去进货,卖完可收回1100卢比,而晚上,他们要还给富人1050卢布。
也就是说,他们一天的收入是50卢比。
后来纳什告诉小贩们说,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但是,没有一个小商贩这样做。
“他们天天就那样重复着,分出利息达九年之久。”
纳什教授说:
那些长期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培养出了短缺头脑模式,其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会因过于关注眼前问题而大大降低,而没有多余带宽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过去不按思维而生活,终将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这群小贩宁可每天去借钱度日,也不肯从本钱中拿出一部分做长期投资。
因为和眼前的温饱相比,他们根本没有兴趣花时间去思考未来的长线回报。
因为从不考虑更优方案来解决问题,所以又陷入了靠借钱度日的烂泥潭死循环中。
柴静曾在《看见》里说到: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大多数是因为人们从不会思考自己为何痛苦。
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种痛苦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该如此,甚至误以为这就是吃苦的好处。
我总觉得苦难的意义,在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为何如此苦难,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从不值得一过。”
如果没有经过思索和自省,苦难终究只是苦难而已,没任何意义。
这些年来看过很多年轻人在走他们父母长辈的老路,年轻时总觉得学不学习无关紧要,反正自己体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体好就能混口饭吃。
长此以往终究是依靠出卖劳力度日,类似于那些从不思考明天出路在何方的买菜小贩。
茨威格在的《断头王后》里写到: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他们终将明白,那些为了讨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当年不吃学习苦的代价。
学习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这种苦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这种苦看不见,摸不着,谁都不想吃。
我从不喜欢自讨苦吃,如果我能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见这些痛苦的经历,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即便艰难
学习仍是改变的最好方式
没有选择吃学习的苦,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
假设房间里有100个人,他们从18岁时带着100元钱的初始资金玩游戏,每一轮,每个人都拿出一元随机给另一个人,一直玩到65岁,最后100个人的财富分布会怎样的?

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非编号),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随着游戏的进行,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 城市数据团
游戏运行17000次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比例是:
top1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30%的财富,
top2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50%的财富,
60%的人财富缩水到100元以下。
这结果从侧面验证了“二八定律”: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那么,努力的人生会更好吗?
假设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别人加倍努力,获得1%的竞争优势,即赢得收益的概率比别人高出1%。

红色柱子为更努力的玩家,绿色柱子为普通玩家 / 城市数据团
游戏的模拟结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进入了富人的top20。

一位93岁的上海爷爷被人拍到和外国人对话,他发音标准,口齿清晰,面对镜头说,“stops learning is old,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停止学习让人衰老,不断学习才能永葆青春)

多少人,还没轮到变老的年纪,就已经因为未老先衰的心,断了提升自己的路。
学习的意义不止在于达成所谓生活品质的提升,它的价值,在于给人更多本想不到的可能。
学习的过程或许痛苦,但是选择主动接受学习中的苦,生活中的苦即便还在,意义也会变得不同。

注:本文来自北大公学家庭教育。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专门学习景观软件、施工图、方案设计
在网上学习,通过项目实践+作业一对一指导
公开试学课链接,VIP系统收费收费课程咨询
加 Q Q:403699163
加微信:


咨询1:公开课链接(请看当天朋友圈)
咨询2:方案班、项目软件班、植物班、施工图设计课程开班时间
咨询3:咨询课程内容
咨询4:咨询上课时间、上课方式

微信号: 景观设计师(ID:jingguanshejishi)
简介: 十六年如一,专注景观设计 [秋凌景观网]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