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互•生 ▏中德建筑环境对比,“建筑之外”大众更应该思考什么?

互•生 ▏中德建筑环境对比,“建筑之外”大众更应该思考什么?

推荐人:青年建筑 最后更新于 2021-09-07

导语:我们在建筑内生活,工作,思考。却很少站在建筑内,安静地看向建筑之外的世界。面对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将面对什么的结局?


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改变人们的行为,以一种思辨式的思维去做设计,激发人们对于未来思考的可能性。但是设计师们又会因此无法跳脱出设计本位。正如人类学家Anna Tsing所言:“那些声称自己代表了普适价值的人,往往最难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局限与无知。”


走出这种局限,去共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从自身角度去深切感受并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613a7e838ec39.jpg!b710

613a7e843abdb.gif!ori

▲随着全球变暖,地球的温度将不断上升


小编是一个在德国读研的留学生,来到这边最大的感受就是发现欧洲人对于气候变化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文化深入人心。近些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的责任,不断减少碳排放量。但是,仅仅只有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爱惜和保护。因此,我想结合自己在德国生活的经历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其他的人类活动:土地破坏,森林砍伐,大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等,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很多贫穷国家的人和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默默承担这些我们所造成的后果。


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只想要一个安全的家和生活。


613a7e84ece2a.jpg!b710

▲风暴过后,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

613a7e85635d2.jpg!b710

被人类肆掠后的树林,眼前只剩一片荒芜 

613a7e85e68dd.jpg!b710

洪水侵袭了他们的村庄,母亲和孩子在竹筏上等待着救援

613a7e867a53e.jpg!b710

气候变化打击了贫困中最贫困的人,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613a7e86cf28f.jpg!b710

▲遭受疾病威胁的儿童


遭受洪水,干旱,飓风威胁的人越来越多,超过99%的死亡都与温度上升以及极端天气有关。其中80%的受害者是儿童,他们从未破坏过环境,却不得不承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后果。他们忍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据估计每年都会有1.8亿的儿童成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


我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着这些处于第三世界的儿童,同时也影响着地球上的物种,因为全球变暖,他们失去了家园,忍受饥饿,死亡甚至濒临灭绝!


失去家园的它们只想能够活下去


613a7e879a8f1.gif!ori

613a7e886133e.gif!ori

613a7e894b3bc.gif!ori

▲冰川的融化,北极熊濒临灭亡

613a7e8a1b3bd.jpg!b710

▲因为受不了干旱的气候,一只动物倒在地上

613a7e8ac0ed4.jpg!b710

▲缺少食物的动物们


当人类真正认识到对自然的破坏,并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达到和自然的互生。作为曾经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德国在经历三十多年的生态治理之后,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环境保护最好,生态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德国生活的真实感触

德国人对环境的保护又有哪些做法呢?我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大家简单叙述一下。


01

垃圾分类

德国从1904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至今已走过了115个年头。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在一些德国的大学也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从未为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他们对环境的保护,从生活中可以切身的感受到。虽然也会有小部分的人乱扔垃圾,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来处理生活的垃圾。而这些分类的垃圾也会经过严格的处理,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


613a7e8b571d3.jpg!b710

▲火车站的垃圾桶,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

613a7e8bf023e.jpg!b710

▲小区内的垃圾桶,对平时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613a7e8ca91f5.jpg!b710

▲超市的瓶子回收机器


在超市买的矿泉水,可乐等等。大部分瓶子是有押金的,买的时候价格会包含这些押金,所以人们必须在下一次去超市的时候,带上空瓶子去超市进行回收之后才会拿回一张有押金的纸条,购物的时候可以顺便用了。


02

报刊杂志
和中国不一样的是,德国手机上会有很多大型杂志的APP,很多杂志里会有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讲述各种科学知识,环境污染等新闻,媒体上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13a7e8d1b215.jpg!b710

613a7e8d8692d.jpg!b710

▲德国的Spiegel,Zeit-online等杂志

613a7e8e0a07d.jpg!b710

▲来德国之后也买过上面的杂志—德国的书确实挺贵的。。。


但是仅仅有这些报刊杂志是不够的,它们需要被大众关注,所以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育的重视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教育对于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


德国是一个安静的国家,没有中国那么多的娱乐,也正是这样一种环境,很多的德国人喜欢看书。在地铁,轻轨,飞机上经常会发现很多人看书,坐在他们身边,会被他们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感染。


除此之外,人家对于博士,教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非常敬重。具有这些头衔的人士,在平时做公共交通的时候,会受到很好的对待,比如买二等座的票可以坐一等座,在轻轨列车的车头车尾都会有专门留给他们的座位。


613a7e8e74af8.jpg!b710

▲电车上偷偷拍的,正在看书的老奶奶


03

生态农业

在德国的超市,会有很多的生态产品,这些食品包装上都会贴有“bio”的标签,价格也比普通的产品高一些。生态农业能够对土壤进行很好的保护,肥料的生产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生态农业也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另外生态产品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虽然有这些好处,小编也不愿意买,毕竟比普通产品贵很多!不过,据报道生态产品供不应求,可是明明听身边很多德国人说他们因为贵也不怎么买呀。。。。。


613a7e8f63102.gif!ori

▲智能化的生态农业

613a7e90ddc71.gif!ori

▲生态养殖下的猪

613a7e917d23b.jpg!b710

▲超市里的生态产品


除了这些,德国还有其他各种环保的措施,比如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生物质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只有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从一个污染大国转变成一个环保大国。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重塑辉煌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是一个公平正义,团结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我们保护自然,自然同样也会回馈我们!


613a7e91eb5ff.jpg!b710

▲火车站上的鸽子与人和谐相处

613a7e9294580.jpg!b710

▲在德国,狗狗可以和主人一起乘坐交通工具


建筑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新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给人们提供一种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工作与居住的空间,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率运用,最低限度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些是我们每个当代建筑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2018年12月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对《巴黎协定》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后逐渐降低,直至2050年实现零排放。“一带一路”的倡议,能源结构的优化,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等等,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按照自身承诺减少碳的排放。


气候变化影响了能源结构,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产业很大的影响。建筑的建造,维护和拆除的过程都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过去由于发展的需要,城市中大量混凝土建筑不断被建造,据报道,混凝土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对建筑行业来说,新的环保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变的越来越重要。


613a7e9336a9e.jpg!b710

▲混凝土建筑的空间

613a7e93b7d18.jpg!b710

▲混凝土建筑的空间


混凝土是一种具有塑性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空间的塑造,立面表现上都会有它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很多建筑师对混凝土特别偏爱。


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不同方法来减少混凝土对环境的影响。


613a7e9467489.jpg!b710

在苏黎世ETH制造的超轻混凝土屋顶,平均厚度只有5厘米。

研究人员没有使用模板,而是将钢缆拉伸成脚手架结构。这种钢索网支撑着一种起模具作用的聚合物织物——这种方法不仅使用更少的建筑材料,而且为制造全新的建筑形状和设计开辟了可能性。


613a7e9503f45.jpg!b710

613a7e95723c8.jpg!b710

▲在苏黎世EHiLo外壳将安装在瑞士NEST实验室的屋顶上,该实验室致力于先进和创新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展示。

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缆索状的拱形地板系统和一个玻璃立面,四四方方的体量突出了200个独立可控的软P.V.面板,这将帮助顶层公寓产生相当于其能耗1.5倍的能源。


613a7e9603eeb.jpg!b710

伦敦大学巴特利特建筑学院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混凝土墙板,这种墙板能够直接在其表面生长以二氧化碳为食的微生物,如苔藓等。


除了混凝土,也有很多关于其他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研究,比如德国TUM教授关于木建筑与二氧化碳关系的研究等。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建筑的能耗。我们的建筑浪费了太多的能源,各个国家的建筑师们都在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通过对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推进建筑的生态化,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613a7e96938a0.jpg!b710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建筑师通过绿色建筑的形式去缓解城市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

613a7e97d3bcb.gif!ori

▲德国办公建筑,冬天利用地下水给室内空间供暖图

613a7e990e9af.gif!ori

▲在夏天,冷水会形成一个令人舒适的办公环境

613a7e9a86856.gif!ori▲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示意图


当然,我们不能够强迫每个建筑师都必须去考虑新能源建筑的设计。但是如果建筑师们遵从着低碳的要求,这种思想上的共识会作为一种共同性的职业道德。


这种职业道德又该如何发展?亚里士多德在回答´´我该如何教导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时说道:通过让他在一个好的国家做一个好的公民。当个体的行为能够被社会观念所承认与约束的时候,那么作为个体才会变得更好。


只有当低碳建筑文化能够作为创新文化存在的时候,它才会存在。只有当人们对于这种创新文化有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的时候,才会有新的观点出现!


社会文化对设计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说设计来源于生活,优秀的作品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体会。社会文化在设计中同样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同文化的体会能够改变一个设计的心境。


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去另外一个国家读书,感受另一种文化。以前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也做过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那个时候做设计会去参考研究国外国内各种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主动与被动式的设计方法等等。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师去设计一个绿色的建筑,但是作为设计师本身,我们却从未生活在一个“绿色“的社会文化中!


社会文化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也会改变一个人做设计时思考的角度。


在做建筑设计时,很多人都会强调传统文化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到底什么是文化?我们的文化难道只存在传统意义上吗?


613a7e9b46dce.jpg!b710

613a7e9c04f65.jpg!b710


在读大三的时候,当时专业课需要做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当时想将地域文化和建筑结合起来去做。辅导我们这组的专业老师问过我什么是文化?当时自己对文化的认识非常浅显,和老师争论了半天。。。现在的我,虽然对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浅显,但我会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在我看来,社会文化是一个共同价值,它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约束我们的行为意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置身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对于新的社会文化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人类的一个毛病和限制是我们无法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上思考。我们可能去思考一代,两代或者三代,我们的科学可以研究很久远的事情,但我们真的缺少感知很长时间跨度的能力。


但是一个文化的形成,恰恰能够弥补我们对于大的时间尺度的思考,它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613a7e9c8c4be.jpg!b710

▲雾霾下的上海

613a7e9d41e61.jpg!b710

▲没有雾霾时的上海

613a7e9dd870a.jpg!b710

▲布拉格拍的雨后的景色

613a7e9e76651.jpg!b710

▲芬兰机场的天空

613a7e9eeddb8.jpg!b710

▲秋天拍的德国小区


小编近期刚回国,在浦东机场正好遇到了雾霾天,灰蒙蒙的天空让人感觉特别的压抑,也许是在德国生活了段时间,所以这种反差也特别大。


以前的我对于雾霾时候的天气从来不会去在意,如果我们每个人习惯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变得很糟糕,我们也变得麻木的,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怕的事情。


如果每个人都变得麻木,环境继续恶化,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蔚蓝色的天空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会生活在雾霾笼罩的天空之下。中国的美独一无二,它的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爱惜和保护!


结语:小编写这一篇文章也是出于个人的一个情怀,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自身做起,去保护环境。创新和灵感来自于各行各业的见解,欢迎大家表述自己的对环境以及建筑方面的看法。小编想做一个关于这方面的专栏,为大家写更多关于可持续建筑,材料,新能源在建筑方面利用的一些文章,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环境也能越来越好,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们都拥有一个没有污染的生活空间。



· END · 

本文由青建建筑Leon刘撰写

图片来源于外网以及自己拍摄

部分文字引用全球知识雷锋

部分图片来源可能不详

如有侵权请在文末留言

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30万建筑师正在关注: 

613a7e9f61c5c.jpg!b710

编辑:Alex魏,Archlady,Leo程,leon刘,小柒,饭困

合作投稿转载,请后台留言


近期好文推荐:

为什么大众正在对建筑失去热爱?

【青建专访】虹夕诺雅御用设计师东利惠

当今建筑设计风格的“像素化”趋势

全国一注最多的建筑设计院Top10!

每天都用CAD,你知道那个启动画面是什么吗?

2018国际建筑大奖揭晓,中国四个项目入围!

热销:一注专家课程网络课(钱明刚教授等)

青年建筑

微信号: 青年建筑(ID:i80arch)

介: 全球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资讯平台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1-09-07

一兜糖欢迎您来发帖~
本文作者
青年建筑
全球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资讯平台
来自微信号:青年建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一兜糖微信公众号

装修家居生活社区

一兜糖手机客户端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

根据机型下载

Android版 iPhone版
加载中..
  加载中..  
返回顶部
一兜糖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兜糖微信

在线客服

客服QQ号:2138736030

您现在是游客身份哦,马上完善账号信息,收藏您的家居灵感!完成还可以获得糖豆奖励 ~

点击下载APP,收藏发图更方便
一兜糖手机APP
一兜糖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把家装进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