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桃陶STUDIO:以“生命力”入陶,看三个川美女生如何种“桃”
桃陶STUDIO:以“生命力”入陶,看三个川美女生如何种“桃”


因为独特,所以期待遇见有缘人。
渝之西,种春桃,
殷红片片,予之陶。
2019年的春日,日子似乎与往常一般,桃花次第开放,人间几多芳菲,但也有一些事情正在酝酿,如一颗种子扎根在土里,开始萌出新芽,三个重庆的年轻女孩子计划着成立了「桃陶STUDIO」,她们以“艺术、生活、家”为概念,将现代陶艺以艺术产品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渝之西,种春桃,殷红片片,予之陶。”三位主理人在工作室成立初写下的一句话,诗性的文字,温暖的情怀,生活的理想,都在这13字中得见。

-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的名字取得巧妙,原是工作室门前的一颗桃树给了她们启发:三月的桃花,在渐暖的春日里,开出了殷红片片的花瓣,明媚鲜妍、好不热闹,闹腾的枝头,无不宣示着生命的勃发。春桃给了三个主理人灵感,“种桃”与“种陶”既谐音,又有关联,“成立工作室也是给自己种下了一颗‘陶’,期望‘种瓜得瓜,种桃得陶’,于是工作室的名字就定为「桃陶STUDIO」。”做陶艺、开工作室,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三位主理人的审美意趣、价值观念都凝结在一次次的创作和呈现的作品中。

一次“自由生长”的合作,
让有十年友谊的三人开始创业
「桃陶STUDIO」工作室由三个四川美院的女生共同创办,洲洲学陶艺,小晓学油画,朵朵学综合艺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学习、创作和摸索,虽就读不同专业,但彼此志趣相投。三人相识于学生时代,至今已有十年的友谊。
之所以创办工作室,起因是2019年三人共同创作一件“自由生长系列”的作品经历,“在此过程中发现彼此对艺术的理解、审美、价值观很一致,在一起也很开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决定创办工作室。”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时间到了就成了。
「桃陶STUDIO」将现代陶艺以艺术产品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提供一份独一无二的艺术礼遇。在“艺术、生活、家”三者的关系中,三位主理人认为“生活”最重要,在生活中提炼和营造美学,将这种美学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再用“家”这个载体去赋予它时间的洗礼和升华。


- 器皿组合
现代陶艺的形式语言是多元化的。对于传统家居陈设品而言,绘画和饰品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画品在墙上,饰品在桌上,但是陶艺可以打破这种局限性,它既可平面化,也可立体化;它还可表达在室内外,空间的立面、平面、悬空等各个区域中。”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陶艺作品
艺术在大众看来可能是放在美术馆的艺术品,或者是动辄拍卖千万的艺术家原作,在三位主理人看来:“我们希望的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它是人与生活纠缠的过程,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基于人与生活发生的关系,我们的作品如果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美好,或者看到我们作品的时候让人会心一笑,就足够了。”
而关于创业者的身份调查显示,女性创业者占青年创业群体比例接近一半。这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女性更倾向于稳定就业的刻板印象。



- 主理人与陶艺相关的日常
创业意味着打破既有的生活节奏。三位主理人既是高校教师,也是初创业者的身份,而工作室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创作,研究陶瓷工艺、材料、造型等等。“我们很幸运,有家人支持,父母都是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有的是四川美院的教授,有的是知名的设计师,理解从事热爱事业的不易。”
尽管创业有压力,也会压缩个人休息时间,但不能否认,这个工作给她们带来了奇妙的体验,珍贵的联结,所有和“自我”强烈又理不清的纠缠、审视和塑造。它让彼此打开自己、表达自己,被听到、被看到、被反馈到,通过陶艺的创作和生活有了真实的互动。

- 成都植造活动展品
创业是“三人行”的共进退,有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虽然三个人性格和做事方式有些不同(一个摩羯、一个狮子、一个双子),“但是都知道目标是统一的,性格上能取长补短,合理分工,慢慢地也就越来越默契了。”比如:陶艺出身的洲洲在绘画领域有诸多优长之处;油画出身的小晓在视觉传达和照明设计方面能够给出合理和切实的建议;综合艺术出身的朵朵在室内陈设方面能够发挥软装设计和氛围营造的优势,这些不同方向的专业,丰富了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也让创作新的作品时思考的维度更广,作品的呈现表达得更充分。
去年底,在对接某一家软装公司的具体项目落地时,三位主理人遇到了需要三个专业方向同时出马的情况,“因为甲方是地产客户,需要我们提供大型的瓷板画,所以在画面设计上主要由小晓来进行主导,洲洲会考虑瓷板的工艺如何生产和达到设计预期,朵朵则需要考虑落地后的室内展陈效果及安装等事宜。”

“独特趣味性”的作品,
都充盈着向上的生命力
「桃陶STUDIO」的作品很有趣,这种趣味性很大程度地体现在作品的造型和配色上,陶瓷不止是器皿,将会以更多的形式呈现。主理人小晓提到:“很多朋友第一次看到工作室的作品会惊讶于‘这是陶艺吗?’这也可能是「桃陶STUDIO」相较于传统陶艺的‘独特性’。”

- 《桃·籽》系列
“独特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理人进行初期的创意时并没有从功能性出发。没有想“这个要做成花器、那个要做成罐子”之类的问题,很多作品是开放式的功能。“它本不是个什么,但又可以作为什么或什么“。希望作品不仅仅是好看,也更需要有人的行为去进行互动。有的客户发掘出作品新奇的使用方法,这对三位主理人来说是很大的惊喜。“所以这也造就了工作室的客户群体是一群热爱并热衷于探索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客户本是陌生人,但通过工作室使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正是生活和艺术带给我们的礼物。”
工作室第一款设计是从《桃·籽》开始的,随后将壁饰的肌理元素进行了部分保留和简化,设计了第二个系列《自由生长》,与此同时三位主理人也考虑到为产品注入一部分实用功能,因此设计了《mini系列》。




- 《桃·籽》系列
《桃·籽》是桃陶的序章,这一系列作品是可以上墙的壁饰。“凡有籽,皆为生命”是三位主理人设计的理念,作品以半圆为创作主体形态,从植物种子中提取几何设计元素,捏塑、切割、扭曲,单一元素进行重复运用。在无序中找寻规章,在排列中寻求突破,以籽发声。
《自由生长》这一系列作品,适合作为家居和室内空间的摆件,在造型上更为饱满、整体,“也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我们工作室的产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北京木木美术馆邀约我们进驻其美术馆进行艺术衍生品销售。”而近期,工作室还入驻了罗中立美术馆的艺术品商店,随着作品逐渐被认可,期待将更多有趣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喜爱它们的人。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北京木木美术馆(一间独立的非营利美术馆,由收藏家林瀚和雷宛萤夫妇于2014年创立),图源网络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罗中立美术馆
在重庆九月的一天,工作室迎来了《自由生长》系列的新鲜出炉。经高温釉烧两次成型,原料为高龄土,成型方式采用纯手工拉胚及捏塑成形,并搭配具有颗粒磨砂质地的高温颜色釉,明亮纯粹的色彩,结合从自然中提炼的意象造型,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盈着向上的生命力。
自由生长系列灵感均来源于工作室附近的田野、树林,一草一木都带着一份生命的灵动,雨落时分,它们欢愉跳跃,它们绽放光彩。
这个系列的作品造就了桃陶作品的基调“生命力”,“生命力”是所有事物的延续,可能并不止是一颗种子、一株植物、一只动物,任何一件事物的萌发都是具备生命力的,“我们更注重的是表现‘生命’的这个萌发状态和‘力’所展现的过程,它具备未知性,虽然所有的生命都有消亡的一刻,但陶瓷所凝固的作品是不会消亡的。”


- 新生(free growth)系列图
新生(free growth):敦厚圆润的身躯中萌芽出稚嫩的枝干,好似冬去春来,那些破土而出崭新的生命。



- 远方(distance)系列图
远方(distance):绿洲、海洋、沙漠、山峰……那些远方,相信一定有故事在悄然发生。


- 渴望(eager)系列图
渴望(eager):都说有仙人掌的地方一定有水源,那就一定有希望。


- 等风来(wait for the wind)系列
等风来(wait for the wind):忽然,纤细的野草摇头摆脑地告诉我们:风来了,它们惬意地弯下了腰。


- 庭草系列(yard grass series)
庭草系列(yard grass series):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mini系列》
《mini系列》包括“云朵烟灰缸”和“种子果盘”。三位主理人将一些自然元素抽象组合到了环形器皿中,这些器皿可以是果盘,可以是陈列盒,可以是首饰盒,在成型上用双层手工拉胚方式形成中空环形,元素是半自由组合的方式。


- 作品创作日常
在众多的材料中,如布、皮、纸、瓷、陶、金属等,三位主理人选择了陶,她们认为:“陶瓷相较于其他材质更具有矛盾性,既可坚硬又可脆弱,既可纯粹又可丰富,既可传统又可现代,既可轻薄又可厚重。”



- 作品创作日常
而三位主理人喜欢陶艺品:首先因为是手工制作,因此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完成从草图到落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其次,对三人来说陶瓷的不确定性也让人着迷,每一次开窑都是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惊喜和失望总是伴随着作品同时出现;最后,手工烧制对工艺有极高的要求,陶瓷本身就是一门手工艺,《天工开物》中有描述一件瓷器的烧成写到“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实早已讲述了陶瓷制作的繁琐与对工艺的高要求。

- 陶艺出窑图
陶瓷并不是所有的造型和艺术效果都能实现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陶艺人安田猛曾对创作陶艺有过概括,第一,你想做什么?第二,用什么材料,材料是陶艺语言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三,需要怎样的过程,用什么工具,如何来进行自己的创作,需要有美感和足够的经验来进行把握。这三点支撑起完整的陶艺作品创作。
而陶艺这门“手艺”,因长期劳作,对特定对象形成的一种操作感、分寸感、手感和质感,就像“庖丁解牛”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可做到游刃有余。日本陶艺家认为一件好的陶器,不是看上去的美,是摸出来的美。只有经历过长期地拿捏、塑形、拉坯、注浆、镟坯、挤压,翻飞自如,好像手和脑达成了一种信任关系,完全不受控制。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才使得陶艺人的手获得完全的自由。

倾向于独特和趣味性表达,
注重创业中“自我”和“自由”
工作室的创作需要一个合适而清幽的环境,既满足了日常工作所需,同时还能够安静下来,留些生活的空隙,思考生命和自然的意义。最后,三人选择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作为工作室的办公地,三位主理人坦言:“想得很简单,希望能在美院附近租上一个能有动力电的小房子,我们可以在里面创作,就很满足了。”
2020年7月「桃陶STUDIO」搬家,夏日的重庆,是热辣的,但是三个人的内心是干劲儿满满的。收拾完工作室,从窗内看出,风景无限美好,随手拍一张照片,都可以发朋友圈。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工作室装修过程图
关于这个工作室的设计和落成,虽然与想象有些差异,但三人也说过:“设计之初,考虑得更多的是合理规划空间设计,满足日常陶瓷创作的所需,同时尽量节省开支。”初创业的三位主理人,明白理性地让步,这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个着落点。


- 工作室室内外图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工作室风景图
而工作室装修结束,也意味着这个如家一般的地方,正在被三人锻造,生长成她们喜欢的样子。如今,那里有自然、植物、动物围绕,工作室养的绣球开得特别好,门口还有殷红片片的桃树和正在努力生长的橘子树,“创作之余我们会去踏青,田野间的风吹着很惬意……”
工作室除了三位主理人,还有小杨和豆豆两口子,和大伙儿的爱宠布鲁。“很多时候是我们五个人一起工作,特别欢腾,要是布鲁也在,那绝对是个非常完美的一天!”工作室附近有一些艺术团队驻场,包括油画、雕塑等,他们也会带来自己的爱宠,“布鲁会主动撩拨其他团队的狗狗,我们因此还结识了许多朋友。”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爱宠布鲁
后现代的社会,人们更多地关注器物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人们也会本能地靠近美的东西,欣赏和尊重原创。工作室作品的价格会根据不同的系列、尺寸,烧制工艺的难度来定,从几十的冰箱贴到几千的摆件都有。
商业途径和受众群体的定位很重要。想要与市场连接就一定要有多亮相的机会,并且艺术和商业之间往往也是互相选择的。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勉强种桃陶”制作过程
「桃陶STUDIO」之前更多的是与室内设计行业合作,目前正在探索更多的商业可能性,比如与美术馆、家居展会等合作。“我们除了原创作品以外,也提供产品定制,目前也在与灯具品牌联合做陶瓷灯具的研发设计,这是新的挑战,非常期待。”
三位主理人和“勉强设计事务所”(一家不拘泥形式和学科的综合性设计团队)认识非常巧合,但是一见面就很投机,发现大家的方向很一致并且能量是1+1>2的,于是两个工作室开始有了首次跨界合作——“勉强种桃陶”。



- 成都植造“勉强种桃陶”活动现场
这次活动,旨在打破专业界限,探索艺术+设计+社交的模式,用非常规的新鲜与活力,让大众感受自然的魅力。“活动收到很多好评,也有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目前工作室更倾向于独特性和趣味性的表达。“希望在人海中能够找寻那个‘有缘人’。”一个好的创业项目,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将陶艺这门“手艺”当做事业做,拥有纯良的品性和相同的价值观是工作室稳步前进的内在动力,当然自觉与主流体系保持一定理性的距离,在一个更长远和开阔的坐标系里选择自己的道路,才能保持创业过程中的“自我”和“自由”。
-
三人同行,相互参与对方的人生,过程中,彼此在激发,彼此在创造,彼此在鼓励,发现过程,不拒绝任何可能性,也许,同行的人,比你要抵达的地方更重要,最好的生活本身是由一个个我们喜欢的人构成的。

- 工作室小伙伴从左至右:朵朵、洲洲、小晓、小杨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成很虚拟的视觉时代,生活发生在屏幕上和脑子里,我们需要去满足触摸这种很本能的感官形态,触摸是一种真实的感知生活和大自然的能力。而陶艺不仅仅是视觉,还是一种可以触摸的艺术形式。
如今,生活美学正在慢慢苏醒。随着艺术家的原创能力的提升,有灵气的作品日渐增加,人们对陶艺品逐渐接触、认知、喜爱,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正向循环,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可期。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伊萨卡岛》里的一句诗说:“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而「桃陶STUDIO」的路还长,一切才刚刚开始,花期长,慢慢香。
-

主编:牧之、鹤鹤
监制:安琪
执行主编:涩々
编辑:盼盼
撰稿:盼盼
摄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或来源于网络
平面设计:蛋蛋
校对:言四
-
延伸阅读
更多品牌故事

Fun Matters:打破门槛,让艺术品“照进”日常

痣birthmark:有实验精神的日常器

年轮公园:用“真材实料”浇铸产品,贩售经典设计
-

微信号: 宅二三(ID:zhaiersan)
简介: 关注“家”与“生活方式”的家居设计媒体,分享家的灵感故事、空间设计、创意品牌,让设计成为日常之物。
用户评论(1)
糖厂房管部 2021-09-01